2025年2025年如何看待粉笔省级教研副校长「古欣欣」上岸公务员?

说实话,我对于社会上这种倾向是有些担忧的。像古欣欣这样,35 岁之前在体制外拼搏,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有了一定积蓄之后,在超龄之前急流勇退,考入体制内,现在已经成了一种流行趋势和标准操作。
35 岁,明明是一个人正值青壮年,体力、精力、工作经验、智慧等结合最佳的时候,但在当下国内的就业市场上,却成了绝大多数职场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体制内,似乎成为了 35 岁的“中年人”逃避失业风险和中年危机的避风港,成为了在体制外拼搏和奋斗之后的养老地。
体制外,似乎都成了一个赚快钱的地方,趁着年轻身体好,拼命挣钱,赶在 35 之前赚够了钱就进体制躺平。
近两年以来,我接到的咨询中,30 岁以上大龄考公的人越来越多,从事什么职业的都有,可以说是“360 行,行行都考公”。
大家在咨询中无一例外对即将到来的 35 岁危机非常担忧,希望能在超龄之前,抓住最后的尾巴上岸。
这些人中,固然有人青春失意,希望借助考公逆天改命。但更多的人,明明有着非常不错的工作,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技术好、发展前景好,但同样义无反顾的选择考公考编。
35 岁,一个原本美好的年纪,在国内的就业市场上,成了悬在所有职场人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可能给你以命运的重击。于是,大家纷纷想尽各种办法,逃避 35 岁时来自命运的审判。
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按照延迟退休方案,这一代青年人本应该在 65 岁退休,但是到了 35 岁时,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似乎就已经结束了,成了职场上消失的人。
恐怕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现象,恐怕没有人认为这样的发展模式具有持久性。
当大多数职场人的职业生涯终结于 35 岁时,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我隐约有一种预感,要么,体制外这种竭泽而渔、榨干年轻人最后一滴剩余价值的模式即将崩盘,也就是很多人期待的放烟花;要么,体制内相对体制外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如果认准备考,可联系网站客服获取国网考试资料!助你录取率提升90%!
学员评价








推荐阅读:
- 上一篇:2025年2025年如何看待媒体评「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称「奋斗才是年轻人底色」?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