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盈利模式思考到的为什么大部分人阅读没有效果?

很多人都知道樊登读书吧,我想这一成功的模式会一直广为流传的,因为只读书是没用的,除非你把书中的理念与你的日常实践相结合,这句话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是日常生活中却经常被人忽视。这一点导致大部分人的阅读效率非常低,一方面本来阅读量就非常少,另一方面仅有的阅读量并没有转化为生活的成果。
比如《能断金刚》一书强调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留有空白,作者建议我们每日早起之后进行冥想,每一周、每一年也有留出专门的空闲时间,用于独处修心。书很简单,道理很直白,但如果我们只是看,而从来不遵照其中的建议去实践,那么与不读这本书没有任何差异。
我最近几年看书的最大收获之一便是读书一定要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自己实践之后形成的认知才是自己的认知,否则永远是别人的认知,没有进入你的大脑,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我最近业余时间思考更多的是房屋装修问题,为此我看了很多建筑、家具、设计、收纳、照明方面的书籍、App和公众号。每当看到好的案例,发现对于自己房屋的装修设计有启发,我就会拍照记录。我专门在印象笔记上建了一个文件夹,用于收集优秀案例、设计细节。有时受到启发之后,还会画出自己构思的设计草图。
我不断的观察户型图和样板间的VR视频,在头脑中构思我自己的设计方案。我会收集自家的设计需求,思考设计中的难点,构思希望实现的设计细节。因为头脑中充满了具体的问题,所以在看上述书籍时,就像一头目标明确的猎犬一样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我曾经受困于我家入户第一层的设计,如果按照常规客厅餐厅的设计方式,客厅会被一个大沙发占据,但这并非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我在内心问自己,难道不能围绕一张大桌子展开吗?正好看到无印良品的《家的要素:如何打造一个舒适的家》一书,其第一章的主题就是「家的要素01:大桌子」,开篇提到:
要说最像家具的家具,应该不是沙发、床或柜子,而是能够凝集家中成员,确认彼此是同一家人,可以一起在那里喝东西、用餐、聊天,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家的记忆,存在于生活中,进行各项作业的道具。桌子最符合这般条件,不是吗?为了容纳更多朋友、工作伙伴,广场般的大桌子由此产生了。若是家里有张又大又具多功能的桌子,还有谁都可以坐的椅子,白天和晚上,平常与假日,家事和工作,在这里可以亲密耳语,也可以说理论事。完全承载一切。「大桌子」就是这个家的要素。
桌子不正是我在头脑中构想的客厅和餐厅的最重要元素吗?由此我对自己最初内心模糊的构想更加坚信,即第一层的设计会围绕桌子展开,在这里尽量不放沙发,只放大桌子和椅子,从而获得一个全家人可以一起吃饭,一起伏案工作和学习的空间。而不用像常规设计一样,放置一个巨大且无用的沙发。我顺势花了这一空间的设计草图。
这就是最近发生的一个典型的案例:从问题出发,有目的的进行主题阅读。从书中获得的启发直接会变成影响生活的成果,由此,阅读不再孤立,而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我所推崇的阅读应该从影响自己生活、工作的具体问题出发,不是简简单单的樊登读书盈利模式去寻找书籍资料,积极思考与探索,按照获得的启发计划行动,然后再对比结果与预期,开始下一轮的探索与阅读。很多人一下子会明白,这其实就像PDCA环(又叫戴明环),只不过我把它用于阅读,构建「问题 —— 阅读 —— 行动」的闭环。按照这种方式阅读,所有你读到的文字最终会融于你的血液之中,具有生命力,而不会成为游离在你身体之外的冰冷字符。
如果认准备考,可联系网站客服获取国网考试资料!助你录取率提升90%!
学员评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