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获得财富的最佳途径是什么?除了上班还有啥?

美剧为什么好看?很重要的原因是无论剧情设定在哪个时代,总会有很多细节让你不断联想起现实生活。
我在最近看美剧《亿万》时,看到查克·罗斯与自己下属布莱恩·康纳蒂的沟通。他用一个职位作为诱饵,希望得到布莱恩·康纳蒂忠诚的表示。布莱恩·康纳蒂觉得这个职位是自己应得的,而查克·罗斯表示:「给不给你这个职位是我的权力」。当布莱恩·康纳蒂以为他会把这个职位给另一个竞争对手时,查克·罗斯表示自己会让这个职位空着,既不给A,也不给B。言下之意,只有空着让他们来争抢才能实现自己同时控制这两个下属的目标。真可悲!
此外,如果你回顾所有大公司的职场规则,你会发现这太可怕了,绝大多数人职场人每年辛辛苦苦就是为了一点点加薪和一个虚拟的、随时可以被剥夺的职位,这太可悲了。人如果努力一生,都为了追求这些虚拟化的象征,而距离自己的本来生活越来越远,真的是可怕的「体制化」。
曾经以为升职可以解决「体制化」的困扰,但是后来发现这是徒劳。你去看看身边的朋友们,那些大公司的高管可能是最烦恼的一群人,经常半夜睡不着觉在朋友圈发神经,说一通谁也看不懂的话。他说给谁听?他想表达什么?细节无法考证,但结论很简单:职场不如意,却无处倾诉。说一句烦恼,还会被周围的人diss:「你都这么高职位、这么高的薪水,还有啥烦恼?我要是你,睡觉都会笑醒。」这些大公司的高管晚上的确容易醒,但不是笑醒的,是憋醒的,心里堵得慌。
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对于体制化有着极为深刻的揭露,瑞德对安迪说: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因此,一个大公司的职场人越追求职业的成功,他就越发深陷于这个体制化的牢狱不可自拔,他会喜欢上体制化,依赖上体制化,直到彻底被体制化统治。
看完这些剧之后,我的第一感受是: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那么他一生最起码应该尽可能躲开被体制化的命运,这样的一生太可怕了:从小辛辛苦苦的学习、考试,接受各种训练,最终的目标却是进入体制化的高墙,成为他人游戏规则下的旗子,这对生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如果不反思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我们的教育投资将彻底失败。
我自己在前三十几年不知不觉的陷入这样的陷阱,到了35岁之后才逐渐开始醒悟,前面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光?所以自从第一天开始写公众号,slogan就是「探索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言下之意「我在寻找摆脱体制化,还能好好生活的途径。」这一目标是否达到?我觉得还有距离,但是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一个特别明显的标志是:40岁以后,我在工作中并不追求每年升职加薪,我在工作中追求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目标,帮助公司解决一个一个难题,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会努力帮助公司获得成功,因为它的成功会大大加快我积累财富的进度。我并不是生活在空气中,我也希望收入每年增长,而且是快速增长。但是过了40岁之后,我不把年度收入增加的希望寄托在「升职加薪」上,因为大部分时候这是徒劳。我用自己的方式获得财富,包含对于终身职业的追求、对于股票投资的笃定和对所在企业长期成功的坚持。这种选择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
回到美剧《亿万》,我发现剧中大部分被体制化的职场人,无论是在私人企业还是政府机构,大都在追逐权力,而追逐权力的背后,还是在追求财富。但是有意思的是,所有人都喜欢职业成功和巨额财富,但是却很少有人思考职业和财富的本质,这使得大量的职场人士终其一生在舍本逐末。
最近在回顾《黑客与画家》一书,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职业和财富。作者Paul Graham试图分析:
财富的本质是什么
个人获得财富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为什么通常的职业路径无法获得巨额财富
这启发我对于职业与财富的关系做深度探讨和总结,我计划就这一主题做系列语音话题,深入剖析,包含如下内容:
永不失业的职业长什么样 —— 想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再为失业而担惊受怕
创造财富的基本逻辑 —— 如果不理解财富是怎样创造,怎样分配,又如何能获得内心想要的财富?
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 我始终认为,「个人成长」是玄学,而「企业经营」却像科学,有大量的案例、数据和经过验证的理论。所以,若你在意个人成长,反而应当关注企业经营的理论。
面向未来的职场关系 —— 雇佣并非最佳的职场关系,因为个人无法发挥出最大价值,企业也无法获得更高效率。那么面向未来的职场关系到底是什么?如何从现在开始就拥抱?
如果认准备考,可联系网站客服获取国网考试资料!助你录取率提升90%!
学员评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