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多商业影响有多大?现身说法告诉你

前几天, 给所有的潜在客户群发了邮件,提醒他们在疫情之下做好防护, 少出门, 勤洗手, 戴口罩. 结果被一位欧洲朋友呛回来了了. 他说, 口罩是给病人戴的, 他们不会戴. 口罩也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 而且, 中国人应该为这次事件负责. 都是因为中国人乱吃野生动物, 才导致了这个疫情, 害了整个人类.
对于他的话, 我也能理解. 在钟南山院士说出"首发地不等于起源地"之前, 我们也是自愿背着这个黑锅. 中国, 湖北, 武汉, 被人黑成翔, 我们也只能默默地一言不发.
"平反"以后, 我也只对熟悉信任的朋友解释一二, 告诉他病毒地起源目前并未真正明确, 科学家仍然在做调查. 但是前期, 重心肯定放在救治病人控制疫情上面, 我们期待事情的水落石出.
后来钟南山院士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XXX药对新冠有防治作用, 我也确实提醒了几个关系特别好的客户, 告诉他们, 如果能买到这种成分的药, 可以囤一点点, 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最终只有一个相处10年的经销商告诉我, 他买了一些放在家里.
适逢今天, 有一位朋友A来提醒我, 我们可以给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客户寄一批XX药. 一方面自己为朋友做了善事. 另一方面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肯定被客户所铭记终生. 我和他于是就这个提议进行了一些探讨.
首先不论这个药物现在好不好买, 好不好寄出去, 国家是否管控, 目的国是否管控. 我们就说一点. 假设一个国外的朋友得了新冠, 他正好有我们寄给他的药, 他吃了这个药. 然后, 如果他的病情加重了. (病程如此, 很正常). 如果他的医生说, 谁要你乱吃药的. 这个情况下. 妈呀, 我怎么想起西门庆和武大郎. 画面不可想象.
我们换个角度来想. 如果你有一个国外的朋友, 他听说你有胃病, 然后给你寄了一盒药, 说, 他医生说, 这个药可以治疗胃病. 但是你问问你这里的医生, 他们说, 没听说过. 那你是吃呢, 还是不吃呢?
毕竟, 得了新冠, 不一定会死的. (西方的宣传尤其如此). 而吃错药, 很有可能会死的.
A坚持他的意见, 他说, 钟南山院士你还不相信吗? 你把这个视频发给他看啊. 而且, 你有志愿者群, 你直接问问群里的大夫, 他们会告诉你这个药物的临床效果什么的. 这样你去跟国外的客户说, 更有说服力啊.
这个时候就引发了我对于"信任指数"的思考. 在这里我对"信任指数"的理解很肤浅, 我以为的信任指数, 单纯是指, 你说的话, 有多少人能相信. 当然, 这个也是在特殊环境下的.
比如说, 如果同济医院的一个医生跟我说, 吃什么药可以. 这个时候我的信任其实是建立在对这个医院的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比如说, 华哥说, 他的一位医生朋友说, 是什么药可以, 这个时候我的信任其实是建立在对华哥的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而那个医生可能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那么说, 对于钟南山院士, 我们信任他, 其实是建立在"国士"的基础上的. 钟老爷子此次是挂帅出征, 并不是师出无名. 他背后是国家的背书. 所以我们对他的信任, 其实出于对国家的信任.
如果这个你不能理解的话, 我们再来看看对应的反面教材. XX日报引发的双黄连事件. 仅仅因为XX日报的一句话, 全国的双黄连被抢断货.
所以, 信任指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就是"共识". 也就是说, 这个人/机构/组织, 可以引起多少人的共识.
再回头来看我开头提到的欧洲朋友. 他说的每一句话, 不都代表一句"共识"吗? "口罩是给病人戴的, 他们不会戴. 口罩也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 而且, 中国人应该为这次事件负责. 都是因为中国人乱吃野生动物, 才导致了这个疫情, 害了整个人类. "
相信这个共识的人越多, 那么发表这个观点的个人或机构获得的信任指数也就越高.
所以这个时候, 别说钟南山老爷子了, 就算咱们大大亲自去跟欧洲的朋友说, 你们要戴口罩啊, 你们要吃XX药啊. 都是未必有效的. 除非他们国家的元首再加一个背书, 你们要听中国大大的话, 你们要听钟老爷子的话!
所以他们真正信的, 仍然不是钟老爷子, 还是那个给钟老爷子背书的人.
所以, 帮你背书的人越厉害, 你的信任指数就越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买了一本书, 你发现你根本看不进去. 这个时候, 你可能会觉得, 这TM写的什么玩意儿! 结果有一天你忽然得知, 这本书居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大抵这个时候你会觉得, 可能是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这就因为, 它是经过"诺贝尔"背书的. 而"诺贝尔"是共识里的权威代表.
当然, 如果你把这本书给到一个小学生来读, 他可能会说, 不好看, 没意思. 然后你跟他说, 这可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书. 他可能会说, 诺贝尔, 什么东西? 不认识!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 咱们的钟老爷子, 如果没有西方ZF的背书, 他说的话, 西方也未必是信任的. 毕竟, 西方对他并不熟悉. 换个角度, 如果有个西方的大夫在中国行医, 也一样要咱们国内的某个大医院, 杂志, 或者某位领导人给出一个背书, 才算有效的.
你在大马路上遇到一个大夫, 跟你说, 我很牛逼, 我在非洲治好了所有的埃博拉病毒患者. 你敢信吗? 因为没有媒体报道, 没有ZF层面的认可. 你敢信吗?
有的时候我们会执着于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全部事实. 比如说, 这个时候西方各国一定都在等着中国的救援. 他们对中国的救援都感激涕零. 他们信任中国远远超出对他们自己国家的ZF.
在我自己的理解里, 我会对这些话的理解进行修正. 此时此刻, 一定有很多西方人都在等待中国的救援. 有很多西方人会感谢中国的付出. 很多人对中国, 对中国人是信任的.
那么, 全面的理解就是, 同样有很多人, 不是这样的. 当我们看到A面, 我们还要知道, 在我们没有看到的地方, 还有存在着B面C面D面的可能.
再来看上述理论在商业中的运用. 我针对商业环境, 对上面的理论做了一下提炼和转换. 大致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个人/公司/产品的影响力, 约等于他(它)所得到的信任指数.
个人/公司/产品在某个领域/区域的影响力, 约等于他(它)在这个领域/区域所得到的信任指数. (你产品在中国的影响力并不等同于你在海外的影响力)
信任指数和未来经济收入绝对正相关.
信任指数可以通过"输入信任"来获得. 一切营销, 都是在输入"信任", 增长"信任指数".
增加信任指数的最大捷径, 就是有领域/区域里最厉害的人来背书.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 我自己尤其擅长的事情, 是把每一次的"客诉"转化为输入信任的渠道. 说实话, 做生意, 客诉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 但是客诉的发生, 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在客诉的情况下, 如何把客诉转化为与客户更牢的关系, 是我一直致力于要做的事情.
这就等同于, 虽然中国发生了如此严重的疫情, 但是在这场疫情里, 又让我们所有国人众志成城, 唤醒我们体内的团结, 善良, 坚强, 勇敢.
但是与此同时, 我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足. 在过去的岁月里, 得到了绝大多数老客户的信任. 赢得了"质", 却在"量"上惨不忍睹. 这说明我们的营销力量是过于薄弱的. 如何借助营销的力量, 找到更加强势的人来背书, 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所在. 而在此之前, 则是自己综合力量的提高. 让厉害的人有帮我们背书的理由.
第一步, 增强自己的力量, 成为领域里的佼佼者.
第二步, 找到领域/区域里更强势的人背书.
第三步, 运用这种背书的力量, 扩大自己的信任指数.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 原来上面的道理, 呼延早就告诉过我了啊. 只是我一直没有领悟
如果认准备考,可联系网站客服获取国网考试资料!助你录取率提升90%!
学员评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