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都要谦虚点隐藏自己的才是最安全的

今天,朋友带合伙人L总来工作室聊天。
在此之前,我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我和L总有一天会坐在一起,心平气和的聊天探讨工作和人生。
L总代理某壁材品牌,不是乳胶漆。非常“有缘”,有一次他的一个客户(也是我们的邻居)在我们朗诗业主群帮助他们宣传他代理的产品。因为在此之前,有个业主邻居大半夜的发信息给我说某某产品怎么样。我当时因为对于这个产品并不了解,所以并没有给予太多评价。但是接下来花了点时间,专门研究了一下,收集了不少的资料。然后,我把该产品中一些“反常识”的点儿总结出来备用。
当邻居在群里帮助他们做宣传时,我第一感觉是不能任由这种“不实信息”发酵。我抛出了前段时间总结的“知识点”,洋洋洒洒数百字。要知道,这是我本来计划要写的公众号提纲内容。我个人认为对于这种品类来说“杀伤力”还是很大的,因为 当时发完后,很快群里就没有太多人再继续讨论了。我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就不再写推文了,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
当L总通过朋友要来拜访我的时候,我下意识觉得这个人应该心胸很宽广,否则谁会去拜访一个对自己的产品百般“刁难”的人呢。果然,L总是北方人,豪爽的性格,我感觉频道还是很对的。所以,我们聊的也比较推心置腹,没有去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客套话。但是,L总说的一段话,还是让我内心“颇不是滋味”。
他说在那天晚上我在微信群里发了那段话后,很快这段话的截屏就发到了他的手机里。他说:“我坐在台阶上,一遍遍的看这段话”。听他这么说,我能想到那个场景,是一种自己视为珍宝的东西被别人怀疑后的难过,同时又因为条件所限,难以用正常的方式去反驳回去。心中的愤懑和憋屈,不足为外人道也。
那一刻,我想到了很多次我被人“非难”的场景。2007年在南京某项目部,6,7个人围着我要动手;2008年在国外时,因为联合项目部其它公司的纷争导致我被冠以莫须有的猜测和质疑;2009年,我听说老板的哥哥“背后”对我各种的指责;以及后来做涂料这些年,林林总总的一些无奈和委屈,如电影版快速的在脑海中闪过。
我感觉到,我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情。
L总说到他在厂家第一次见到这种产品被“种草”,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以及资金去运营这个品牌,是因为他深信这个产品是好的。他说这个产品的经销商都带着“拯救人类”的理想在做生意。当然,我没有在那个环境下去感受那些内容,所以我本着信任他的态度去认为他说的是对的。
但是回头看,我在自己并不了解实际情况的状态下,就“草率”的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如果从消费者角度其实我的分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这么做就有些太过于直接或者猛烈了。
老子说:不知知,病。意思是说“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是不对的”。然后,在这种“自以为知道”的情况下作出草率的评价,更是不对的,这本身就是不严谨的态度。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我还是太过于爱卖弄了。戒之,戒之!
如果认准备考,可联系网站客服获取国网考试资料!助你录取率提升90%!
学员评价








推荐阅读:
- 上一篇:生活:或许你记得18年的那个夏天吗?
- 下一篇:创业的成功率其实低到无法想象